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291页,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30年代有三派都市文学:茅盾在都市的政治经济漩涡中把握社会历史进程;老舍在古都的风俗人物行止中发掘国民文化心理;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的上海现代派则在洋场的糜烂罪恶中寻觅五光十色的美。这种东方的“恶之花”的寻踪,使小说艺术体式和表现手法在贴近畸形都市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中,发生了别开生面的解体和重构。这是一个崇洋鹜新的技巧派,在他们手中,弗洛伊德、蔼里斯的性心理学说和日本横光利一者流的声色敏感于洋场一隅戏剧性地遇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60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4.新感觉派作家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贡献,表现在形式上的意义要远大于内容上的意义……他们学习外国新感觉派及其他现代派文学的经验,对小说的审美形态、叙述角度、结构方式、语言风格等,都进行了一些卓有实绩的探索,表现出较强的创新度、开放度,这和他们所要表现的现代大都市生活是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