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郭元振后来针对阙啜忠节奏请让袭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元庆之子)归国抚众一事,所提出的分析检讨吧。他对此奏请反对,指出此非得计,因为当年立西突厥王族,以为可以招抚十姓部落,不料相反的使到部落不安,使“元庆没贼,四镇尽沦”。后来又让“斛瑟罗及怀道俱为可汗,亦不能招胁得十姓,却遣碎叶数年被围,兵士饥馁”。接着他解释原因,说这些王族子孙“非有惠下之才,恩义素绝,故人心不归。来者既不能招携,惟与四镇却生疮瘠,则知册可汗子孙亦未获招胁十姓之算也。今料献之恩义,又隔远于其父兄。向来既未树立恩威,亦何由即遣人心悬附?若自举兵力势能取,则可招胁十姓,不必要须得可汗子孙也”。显示十姓部落此时已无故主之思,对这些旧汗子孙更无向心,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有领袖魅力的新主。武则天既无知于此,扶植不得民心的旧汗子孙,反而适受其累,卷进此地的政治漩涡,及至吐蕃乘时介入,造成了武则天必须承担的大包袱。
根据所述,元庆最先沦没。他寻而奔走入朝,却又在七年后——如意元年(692,即长寿元年),为酷吏来俊臣诬以谋反而被害,其子阿史那献则流配崖州,五咄六部落无主,幸好后来王孝杰收复四镇,稳住了西域情势。阿史那献则要至长安三年(703)——武则天被推翻前一年才被召还,累授右骁卫大将军,袭兴昔亡可汗,充安抚招慰十姓大使。但阿史那献却因本蕃五咄六部落渐为东突厥与突骑施所侵,不敢还国,最后在开元中死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