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化的自觉与寻根文学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新启蒙文学对五四时代文学脉系的接续,沈从文一支重在从文化形态揭示人的生命存在形态并构成对现实世界的价值批判的小说,得以重新浮出水面,这就是其弟子汪曾祺所创作的《受戒》《大淖纪事》等。在这同时或者稍后,一批中年作家创作了具有各自浓郁的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小说,最具代表性的是京味十足的邓友梅的《那五》《烟壶》《寻访“画儿韩”》,充溢姑苏风味的陆文夫的以《美食家》《小贩世家》为代表的《小巷人物志》,体现温州风情的林斤澜的“矮凳桥”系列小说,写运河风情的刘绍棠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天津市井神韵饱满的冯骥才的《神鞭》《三寸金莲》,高晓声的新笔记体小说《钱包》《绳子》《飞磨》等。这批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风俗民情为作者所要体现得更为丰富的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服务,如前述古华、陆文夫、刘绍棠、林斤澜的小说,一类将风俗民情作为作者审美观照、描写的主体对象,如前述邓友梅、冯骥才、高晓声的小说。但两类小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笔下的风俗民情中,都有着丰富的时代的社会内容潜隐其中,这与汪曾祺以人的生命形态本身构成对现实世界进行全面价值批判、拒绝是非常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