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高拱起用原苏州知府蔡国熙为苏松兵备副使,因为蔡国熙与徐阶有矛盾,徐阶的三个儿子都被整治,以前侵占的土地也都还给了农民。一个退休的人,没有权力,哪里斗得过炙手可热的高拱,无奈之下,只能向高拱低头,在困境中上疏,言词充满了哀求之情。高拱见徐阶写好了检讨,之前被赶出朝廷的一箭之仇,总算是报了,再追杀下去,把徐家给整垮,实在是没有必要,别人会说高拱残忍,赶尽杀绝;更关键的是,以后自己会不会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呢?谁都不敢保证。假如真有那么一天,胜利者也来个赶尽杀绝,后果不堪设想。于是高拱大度起来,修书一封送给徐阶,愿意不计前嫌,重归于好。同时又给地方官员写信:徐大人是老同志了,他的家人要好好关照关照,惩罚嘛,意思意思就可以了,不要过重。这一难过去后,徐阶后来活到了万历年间,明神宗曾经派使者慰问,送给他玺书、金币。
高拱重返中央做上了领导,当然要推行自己的改革意见。他每天上午到内阁上班,下午又要去吏部上班,一天跑两个办公室,的确是日理万机。组织部的权力掌握在他的手里,他强调因事设岗,不能因人设岗,要根据官员的能力、业绩决定其是否升迁,不要使用昏庸、滥竽充数的,所以部分冗官被裁员,丢掉了饭碗。兵部的领导层当时是一正两副,即一位尚书,加上两名侍郎,从明朝建立以来都是如此。高拱说不对,应该再增加两名副职,达到一正四副,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的战事比以前多了,忙的时候,根本就管不过来,造成许多事情积压,得不到解决。而且侍郎必须常常出差,了解边关的地形、兵马的部署、将领的能力等,哪天要是尚书调走了、去世了,侍郎就可以顶上来;平时地方上的总督有空缺,找不到合适的人员,也可以让侍郎暂时接手。他还提出:选拔土生土长的边塞人入兵部工作,因为他们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习惯,更有利于开展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