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民俗生活场域中,产生民俗冲突的现象比其他地区要普遍,主要是由于异质民俗和东北民俗的冲突造成的。这里多种民族聚居,导致不同民俗的碰撞,产生冲突。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就在于那特殊的,只属于它所有的思想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就在于宗教、语言,尤其是民俗。在每一个民族的这个差别性之间,习俗恐怕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构成着他们最显著的特征。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民俗构成一个民族的面貌,没有了它们,这民族就好比一个没有脸的人物,一种不可思议、不可实现的幻象。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民族没有那采取顶礼膜拜形式的宗教理解,不可能想象一个民族没有为一切阶层所共通的语言,尤其不可能想象一个民族没有一种特殊的,仅属于它所有的民俗。另外,外民族的入侵,用武力强制改变民俗,也能产生冲突。还有外地流动人员如移民、流人的介入,也导致了民俗的碰撞。
| 第七章 | 民俗的融入与东北流亡作家的抗战策略
在东北流亡作家的创作中有许多东北民俗融入其中。民俗文艺是指在民俗笼罩下与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艺样式。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萧军的《第三代》,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鴜鹭湖的忧郁》,骆宾基的《混沌初开》《边陲线上》,白朗的《老夫妻》等许多作品都是和东北民俗紧密结合的文学样式,都属于民俗文艺。